“养猪大户”被逾期的5亿商业票难倒,15个月亏损212亿,正邦科技被困在黎明前
猪周期的黎明,黎明前种下了“养猪大户”。
6月8日晚间,头猪企业正邦科技曝出5.42亿元商业票因流动资金紧张逾期,引发业内热议。6月9 -10日,正邦科技股价下跌11.18%,达到近三年来的最低股价。截至6月10日收盘,公司股价报5.48元/股,市值172亿元,较2020年巅峰时的800亿市值已蒸发80%。
2021年,正邦科技全年亏损188亿元,位列头猪企业第一;然而,该公司自2007年上市以来的净利润总额仅为99亿元,这意味着其14年的利润在去年被“清零一次”。此外,截至2022年一季度末,正邦科技仍面临近200亿元的有息负债。有投资人干脆在投资平台上建议,为了避免重蹈雏鹰农牧的覆辙,“正邦科技要提前进入债务重组,保住产能,不然猪起飞了就没钱买饲料了”。
2019年10月,曾经的“养猪第一股”雏鹰农牧因资金链断裂,已经饿死上百万头猪。他们等不及接下来的两年养猪“创造繁荣”,别无选择,只能破产退出市场。投资者对正邦科技的担忧也可见一斑。鉴于商业票逾期及公司经营情况,《财经天下周刊》多次联系正邦科技,但截至发稿,仍未收到公司回复。
最近猪价出现了触底反弹的曙光。2022年6月第一周,中国生猪价格达到8.2元/公斤,较3月底连续11周上涨,总涨幅超过40%。但现在,正邦科技已经陷入巨额亏损和债务的泥潭。
根据2020年胡润百富榜,正邦科技创始人林印孙以财富320亿元成为江西首富。2022年,林印孙的净资产缩水至245亿元。
债务危机困住正邦科技
5.42亿元商业票逾期,绊倒市值百亿的正邦科技。对此,正邦科技给出的解释是“流动性紧张”。事实上,正邦科技的财务状况早已引起业界关注。公司财报显示,2021年,正邦科技实现营业收入477亿元,较2020年略有下滑;但同期净利润亏损188亿元,同比下滑428%。
正邦科技将亏损归因于猪价大幅下跌。2021年,在全球猪肉供应因非洲猪瘟而收缩、猪价连续19个月上行后,我国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量逐渐回归正常水平,企业生猪销售价格也大幅下降。
受猪价波动影响,2021年生猪养殖企业利润几乎全军覆没。属于第一梯队的温氏股份和新希望同期分别亏损134亿元和96亿元,仅牧原股份录得69亿元净利润。2021年,正邦科技销售生猪1492.67万头,仍位居全国第二大养猪企业。但随着单头猪的销售均价从16.35元/公斤下降到8.3元/公斤,毛利率也从2020年的27.4%下降到-45.88%,由盈转亏。虽然生猪销量同比增长56%,但“越卖越亏”,最终导致巨亏。
投资者不赞成公司的解释。“为什么同样是行业困难时期,正邦科技的亏损金额却远超其他同行公司?”很多投资人在投资平台上提出了质疑。更让投资者不安的是,根据财报,正邦科技2021年资产负债率高达93%,较2020年大幅增长34%,而同期其他猪企如牧源、温氏、新希望等资产负债率均较上年有所上升,但均保持在65%以内。
今年一季度,正邦科技资产负债率继续增长至97.03%。同期公司有息负债198.5亿元,其中短期债务超过160亿元。公司的货币资金只有30亿元。前述负债到期后,公司将面临巨大的资金压力。
“2021年确实是生猪养殖行业的‘寒冬期’。”一位内部人士告诉《财经天下周刊》,“但沐源股份每天都会保持100亿左右的资本公积,以满足日常生产经营需要。”相比之下,正邦科技的财务状况“捉襟见肘”。
这也引起了深交所的关注。2022年5月24日,深交所发出问询函,要求正邦科技于5月31日前就公司经营情况及是否存在流动性风险给予回复。但正邦科技以问询函涉及问题多、工作量大为由,将回复时间推迟至2022年6月15日。
公司压力很大,市场上各种关于正邦科技的传言甚嚣尘上。今年年初,市场上曾有“公司以员工名义办理养殖贷款”的新闻,随后又有公司破产的消息,后被正邦科技驳斥。曾在正邦科技投资发展部工作的吴勇告诉《财经天下周刊》,“我的一些工作同事前两天抱怨说,他们今年1月份的工资上个月才领到。”
吴勇说,他已经在2021年6月离开正邦科技,但当时公司已经准备裁员过冬。“当时公司已经开始大量裁员,从一线员工开始。我们说要走,其实是‘被迫’的。”据吴勇介绍,他的100多人的团队几乎是“一锅端”。
2021年,正邦科技员工总数减少30234人,裁员比例58%,涵盖生产、销售、技术、财务、行政等岗位,其中生产人员受影响最大,员工总数从2020年的35889人减少到2021年的11925人,裁员比例67%。
正邦科技也试图通过“杀母猪”来自救。2021年,公司主动淘汰低效母猪约220万头。为了主动“减损”,正邦科技也在今年4月提前开始杀猪,缓解资金压力。正邦科技生猪销售简报显示,2022年5月,公司生猪平均出栏体重仅为86.58公斤,比去年同期的140.52公斤/头下降了54公斤。
除了节流,正邦科技也在“找钱”的路上积极前行。2022年3月,正邦科技欲将西南8家饲料公司出售给大北农,退出20-25亿元。但由于大北农同期资产收购频繁,深交所查询到收购项目仍在进行中,正邦科技暂时仅收到5亿元交易款。
江西省政府也帮助了正邦科技。今年1月,公司控股股东正邦集团与江西铁路航空投资集团签署合作,合作金额不低于100亿元;3月,正邦集团还与江西金融控股集团签署了《金融支持战略合作协议》,合作规模不低于50亿元。但今年一季度末,正邦科技的净资产仅为6.53亿元,一季度净亏损仍高达24.33亿元。5个月内,正邦科技的亏损总额已达212亿元。
正邦科技的“逆市扩张”已经搞砸了。
猪周期也是猪的供求周期。一般每3-5年会经历一轮,分为上升、持平、下降三个阶段。中国的生猪养殖行业虽然是万亿级市场,但行业极其分散,以养殖户为主。小农户组织化程度低,抗市场风险能力弱。市场好的时候,农民积极性提高,导致供给增加。然后在需求完全满足后,肉价不断下跌。价格疲软导致养殖户养猪积极性降低,导致供不应求。最后,肉价再次上涨,这样就形成了所谓的“猪周期”。
因为猪本身有一个养殖周期,正常的猪从出生到出栏需要半年左右的时间,养殖户需要有敏锐的市场嗅觉,能够提前判断一个新的猪周期的开始时间,在上一次的低迷期低价买入仔猪,然后在出栏时高价卖出。
至于上市公司,其调动资金的能力远大于个体农户,这就成了企业的一场“豪赌”。他们在下行周期中不断积极扩大生产,渴望在新一轮“猪周期”到来时以规模巩固头部地位,可以大赚一笔,赚得盆满钵满,可谓名利双收。
2018年,受非洲猪瘟影响,截至2019年9月,中国能繁母猪存栏量同比减少近40%,是历史最大降幅的两倍多。在供需极大失衡的情况下,牧源、温氏、正邦科技、新希望等生猪养殖企业纷纷开始“跑马圈地”,扩大种猪规模,等待新的猪周期,从而大赚一笔。
统计显示,仅2020年上半年,就有25家生猪养殖企业发布投资建厂信息,涉及投资金额1659亿元。
在其内部员工看来,正邦科技是在其之前的“跨越式”债务扩张下栽下的。“近几年,公司一直在争取行业第一的位置,开始了野蛮扩张。许多措施甚至违背了现实的考虑。因为对最终局势的误判,公司深陷债务危机。”吴勇告诉《财经天下周刊》。
2019年,正邦科技率先启动“万头引进”计划,通过引进法国、加拿大、美国等全球多个种猪品系,实现快速扩张。为了给生猪产能的持续扩张打好基础,公司开始从“公司+农户”的轻资产战略模式向“自繁自养”的综合资产导向模式转变。
在生猪养殖头部企业中,温氏股份是“公司+农户”养殖模式的开创者,即公司只提供仔猪、饲料、技术等服务,与当地农户合作,农户解决场地、人力、管理等问题。合作社养殖户代人养猪,公司按约定价格收回。牧原股份是“自我教育、自我再生产、自我扶持”模式的典型代表。
正邦科技转向的“自繁自养”模式,主要是通过自建或租赁农户养猪场,聘请专业人员自行养殖来实现。与以往的轻资产模式相比,这种方式更容易让公司进行集中管理,从而降低生产运营成本,提高养殖效率,但扩张压力更大。
吴勇的团队曾经为公司寻找合适的养猪用地,沟通协商租赁意向。据吴勇介绍,“当时公司的扩张政策非常激进”,其在南方某省的投资开发团队有100多人,平均12、3个人负责一个城市。“公司要求每个人一个月谈1-2块地”。
公司对土地规模也有要求。据吴勇介绍,“至少需要300亩,可以建42000个生猪养殖场。按照半年的养殖周期,年产量在8.4万头左右。加上每年的租金,加上地推和建设,一个年产8.4万头的养猪场,成本约6300万元。”
为满足庞大的投资需求,正邦科技在2019年至2021年初共发行了5次募资扩产,包括2次定增、2次短期融资券和1次可转债,总金额106亿元。手握资金后,“公司拿地开会的过程很快,基本上一周内就能搞定。”吴勇说,据他所知,业内分公司的生猪养殖业务,租地只需要一个月,但正邦科技的“租赁合同早就由法务部拟定好了,基本上不允许承租人修改”。
2020年,正邦科技还针对“当前行业判断的必要性”,全面启动“四抓”战略,即抓母猪、仔猪、养殖指标、人才;2019年,在公司不到600万头猪的规模下,喊出了“2020年900-1100万头猪”的口号。
“负债扩张”确实让正邦科技尝到了短期的甜头。2020年,正邦科技“弯道超车”,生猪存栏955.97万头,产能扩张65%。一举超越温氏股份,成为国内第二大养猪企业,风光无限。正邦科技的股价也是一路攀升。2020年8月7日,公司股价达到25.98元,峰值市值达到817亿元。
眼前的风景也刺激正邦科技继续“大举投资”。2020年9月,全国生猪价格已经出现下跌,正邦科技依然选择“逆市加仓”。2020年下半年,正邦集团还提出在内江投资100亿元建设生猪养殖及配套项目。
然而,自2021年以来,生猪价格持续低迷。从2020年到2021年,全国仔猪(出生并长到30公斤左右的猪称为仔猪,企业收购后半年后可以出售)价格经历了“大起大落”,“从2300元的高峰期到最低期,100元可以买三头仔猪”,吴勇说。“由于对形势的误判,公司在高位多次入市,最终导致巨额亏损。”
2021年猪周期达到低谷,在所有生猪养殖企业都停止亏损的情况下,正邦产能继续保持高增长,生猪销量达到1492.67万头,亏损几乎不可避免。
然而,公司大量扩张带来的问题也逐渐显现出来。
据吴勇回忆,2020年至2021年6月间,由于环保、政府审批等多重因素,他的团队签订了近百份土地租赁合同。“但最终建成的很少,大部分因资金问题而终止”;甚至据他所知,对于部分土地,“签订租赁合同后,推土机进来,把地里的树砍倒了,但公司因为资金问题不得不终止租赁,对方正在通过诉讼寻求违约赔偿。”
黎明将至,正邦科技还有机会吗?
2021年,除牧源股份外,其余三家头猪养殖企业均录得不同程度的亏损。在上述业内人士看来,猪企的业绩危机想要得到缓解。“关键在于猪价何时恢复”。
有些人认为最近的市场趋势似乎是黎明的信号。国家发改委数据显示,自3月23日当周以来,生猪价格已经连续11周上涨。截至6月第一周,我国生猪价格已经达到8.2元/公斤,涨幅超过40%。按此价格和成本计算,未来生猪养殖头平均利润为123.78元,养殖场(户)价格抗跌能力较强,短期内猪价可能继续高位调整。
近日,各大生猪养殖上市公司陆续公布了2022年5月生猪销售简报。5月份,牧原、温氏、正邦科技、新希望共生产生猪396万头,其中仅正邦科技生猪销量同比下降55%,其他三家同期均有所增长。
同期,四大生猪养殖企业生猪销售价格均小幅上涨,但仍未实现盈利。如果正邦科技在今年5月回复公司称,一季度养殖总成本(包括生猪养殖和销售过程中发生和承担的所有费用)为20元/公斤,则公司每卖出一头猪就要亏损5.33元/公斤。同期,牧原股份每卖出一公斤生猪,亏损不到1元。
“如何提高企业抗猪周期风险的能力,关键在于成本控制。”前述业内人士表示,“这也是所有猪企的核心竞争力。”
今年4月,牧源称公司养殖总成本略低于16元/公斤。今年一季度,温氏股份和新希望的养殖全成本分别为18元/公斤和18.7元/公斤,其中温氏股份甚至提出到今年年底将养殖全成本控制在16元/公斤。相比之下,正邦科技20元/斤的养殖成本与其他头部生猪养殖企业相差甚远。
猪价的持续回升,给很多生猪养殖企业带来了信心。不久前,新希望明确做了盈利计划。“今年下半年会比上半年好。”基于公司年底总养殖成本控制在16元/公斤,且对明年上行周期没有过多考虑,“新希望预计每头猪基本盈利150元以上,1850万头出栏猪规模盈利约27亿元。”
牧原股份在今年6月底的投资者网上集体接待日也表示,公司经营性现金流稳健,2021年公司将在4026.3万头的基础上增加生猪存栏量约1000-1600万头。同时,该公司将在2022年屠宰超过1000万头。
相比之下,正邦科技却因资金问题,在猪周期黎明前受困。
今年5月,有投资者在互动平台上质疑公司能繁母猪数量,称正邦科技曾表示,截至一季度末,公司库存能繁母猪只有38万头。“就算公司真能撑到天亮,这一带几十万头母猪怎么‘翻身’啊?”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https://whys.jafeney.com/8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