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风烈,中国诗乡诗钓月

微信图片_20231127153023.jpg

第一部分 简讯

2023年11月24日,遵义市红花岗区作家协会与绥阳县诗歌学会采风创作文化交流活动在绥阳进行,两地共60余名诗人、作家参加了此次活动。

1

红花岗区作家协会主席孙光静一行20余人一早来到绥阳,与绥阳的诗人们一道参观了县城诗乡文化广场后,接着参观了柳湾沟诗歌创作基地、莲池诗歌创作基地、县诗歌学会办公室、凤凰诗歌村、杜家堰坎,详细参观了三户诗歌之家的家庭诗歌陈列室、诗歌文化墙、诗歌长廊等。随后双方就诗歌文化的发展与繁荣进行了交流座谈,还进行了诗歌朗诵、书籍、墨宝相赠等丰富多彩的活动。红花岗区作家协会主席孙光静、绥阳县诗歌学会会长黄明仲分别介绍了红花岗区 、绥阳县诗歌文化建设与发展的情况。

第二部分 两地部分作家介绍及作品展示

C:\Users\v\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zomrxghsp0cf52\FileStorage\Temp\5f51da38b99f301a7db1ed47e6f8e0d.jpg

杜兴成,1949年生于贵州绥阳,笔名杜奇,汉族,著名作曲家、作家。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等。八一电影制片厂原音乐组组长,遵义市红花岗区作家协会顾问团顾问。1969年应征入伍,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和中央音乐学院。主要音乐作品有《战友之歌》《游子吟》《中国家园》《贵州放歌》以及钢琴组曲《乡梦》等。曾获“全国第一届音乐作品奖”和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为影视剧(片)《马贼的妻子》《东方巨响》等作曲配乐60余部。另有文学作品发表于《诗刊》《散文》等。获“全国散文精英奖一等奖”、“天下贵州人十佳榜样人物”。其代表作《战友之歌》手稿和书法作品被列入“武警部队博物馆重要文物史料永久收藏”。

C:\Users\v\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zomrxghsp0cf52\FileStorage\Temp\9e2795e14aa5dac2e4efdbb8a9cba15.jpg

笔墨飞扬,诗乡书香

张桂珍

初冬,暖阳温和地抚摸着这块土地上的群山峻岭,阳光柔情地从已稀疏的树叶间倾泻下来,落在水面上。清澈的水面泛起粼粼波光。路边,紫色的、黄色的野菊和着青黛色的小草环绕着灰瓦、白墙、斜面顶的农舍。农舍庭院里朵朵粉红色的月季正羞答答地绽放。

微信图片_20231127153032.jpg

这就是山美、水美、人美、诗更美的“中国诗乡”绥阳。

意境、诗境、幻境,甚至魔境,似乎已达到完美之景。

她,已蜚声全国,名扬海外。

王国维先生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他太悲观了吧?后世果真没有能够继续这文学事业的人吗?

王国维先生若能看见当今“中国诗乡”绥阳之盛况、之高端、之恢宏、之美轮美奂,想必就不会说这句话了。

他应知:“千金散去还复来”的上一句是:“天生我材必有用。”

“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前面是:“谁怕?”。

这些千百年来的文学积淀,已是我们民族文化的脊髓。它永远浸润、滋养我们中国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不仅仅是继承,还要发扬光大。

微信图片_20231127153124.jpg

绥阳,且不说2000多年前,东汉尹珍在这里讲学,已让这里成为了贵州文化的先驱、贵州文化的起源。之后,唐播州州治曾在绥阳境内旺草300年,影响着绥阳人民,从宋到清,历史传承下来的诗人有100余人。耕读之风、源远流长,潜移默化,延续至今。读书,写诗,一派“风雨阴晴君莫问,有书便是艳阳天”之景象。

现在,后人,这块土地上的后人,既受着“书香氤氲,润泽心灵”的滋养,又有着先辈“天生我才必有用”的自信,更有着“谁怕?”的拼搏精神。

这儿诞生了以长篇叙事诗《呼声》为代表作的著名诗人李发模。

这儿诞生了以《战友之歌》为代表作享誉军内外的作曲家、散文家杜兴成。

这儿更有敢为世上众花写出《万花谱》等多部诗、文集的黄明仲等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3人。

有狂读诗书而著出《我为书狂》等多部著作的张小洋和以长诗《旗帜》为代表作登载于《人民日报》的张毅等省作家协会会员98人。张小洋、张毅、黄明仲等三个家庭均已荣获“中华诗词之家”美誉,其藏书、字画等让人惊叹。

C:\Users\v\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zomrxghsp0cf52\FileStorage\Temp\0ccee7db8b172958b099be140021b81.jpg

这儿,还有数不胜数的七、八岁的诗童和八、九十岁的皓然诗人,他们犹如这儿的土地,遍地都是;他们这儿的各种诗社、讲堂,犹如这儿的村庄,星罗棋布。诗,仿佛已是这儿人们的生活所需,达到“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的状况,当然更是他们的精神支柱。

诗人多、作品多、著作多,是这儿的一景,是胜于他们物质食粮的精神食粮,这精神食粮硕果累累,真可谓是:笔墨飞扬,诗乡书香!

你可能偶遇一小童,他会用稚嫩的声音为你激情朗诵他的:“小白菜,唱着歌,不怕风吹,不怕雨淋,它看着蓝蓝的天,晒着太阳,它一天天长大了。”

你也可能会在田边遇到一个庄稼汉,他也会中气十足地向你豪迈地朗诵:“暴雨打在芭蕉叶上,听得见天地愤怒时的振荡。”

你还可能会在某一农舍的屋檐下,看到一个叼着旱烟袋的老人,他会用他那已干瘪的嘴,为你慢慢吟道:“太阳出来亮光光,上山砍柴不怕豺狼,下田插秧不怕蚂蝗。”

拙朴清新,明白隽永,自然天成。

微信图片_20231127153122.jpg

是呀,诗歌本来就是来自土地,来自劳动,来自生活,存乎于心,发乎于情。所以才:笔墨生香,文采飞扬。

这儿,全不用白居易式的写了诗要读给老妇听,老妇懂了,白大诗人才觉得自己的诗写好了。因为这儿的老夫老妇甚至孩童全听得懂诗,甚至会作诗。

所以,这儿“中国诗乡”称号是实至名归,当之无愧,绝非浪得虚名。

既如此,这也应了王国维先生的“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之说。

先辈圣贤们已经为我们开创了一个精彩的文化世界,等我们去延续、去发扬,我们又为何不创“我们这一代之文学”呢?绥阳人是这样做了。

但,他们也深知,王国维先生曾在《人间词话》中说过:“古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微信图片_20231127153133.jpg

那么,他们自问,现在他们达到哪一种境界了呢?

“路漫漫其修远兮”,三种境界的达到,尤其是第三境界,那还需“吾将上下而求索”。

所以,如今——绥阳县把“以诗兴县,以诗旺县”,既作为自己一张闪光的名片,也作为自己奋斗的目标,以期达到更高的境界,已求开创绥阳县“这一代之文学”。

他们努力着,他们追求着。

于是,现在的绥阳:

行在路上,便是万千风景,

行在路上,便有万千诗情,

行在路上,便有万千诗人!

笔墨生香,文采飞扬,

笔墨飞扬,诗乡书香!

作者简介:张桂珍,女,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遵义市红花岗区作家协会校园文学部部长。已出版小说、散文、报告文学等7部。

C:\Users\v\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zomrxghsp0cf52\FileStorage\Temp\bc342a989e0ccb5a0f6ce02ee853b4c.jpg

七绝·中华诗词之家张毅家庭

赵家镛

柳湾深处桂相迓,古壁流金绕绮霞。

翰墨飞香惊日月,层楼典册耀中华。

七绝·中华诗词之家张小洋家庭

赵家镛

苍山碧水向人吟,雅赋生香耀古今。

三代读耕传九派,芝兰玉树衬诗心。

七律参观杜家堰坎古庭院兼寄杜兴成先生

赵家镛

从戎卌载破天荒,祖上功名继世长。

宝剑流金辉日月,军歌刻石贯城乡。

临亭小憩千般乐,宿院高吟百草芳。

义孝德仁滋九派,悠悠古韵彻边疆。

C:\Users\v\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zomrxghsp0cf52\FileStorage\Temp\78176fc624ac3dfc9acf7a5af2d6d93.jpg

参观诗歌之家黄明仲院子

赵家镛

1.过去

他摘颗星星

化作诗歌的魂

融进学生朗朗书声

穿过树林

直上云霄

文明代代传承

2.后来

他把一颗丹心

捧给世人

朝也长啸

暮也长吟

家国情怀

浸染中国诗乡

照耀明月古今

3.现在

一天很短

黄君用树叶

描绘诗歌的蓝图

一年很短

他将心血印成图书

精神随风

向亘古穿透

五千首诗

已凝成绥阳遵义大地诗魂。

作者简介:赵家镛,遵义市南白中学正高级教师退休,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现任《遵义诗联》责编,红花岗区作家协会诗歌部长。曾获全国模范教师、省劳动模范、省优秀教师等荣誉称号。他著有格律诗词及现代诗3300多首,在人民日报人民号等国家、省级以上文学刊物及各级网络平台发表诗词曲1500多首。获奖若干次。出版有教育专著1部,诗集6部。

C:\Users\v\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zomrxghsp0cf52\FileStorage\Temp\c0d02f915c46e77da2285087b62c7be.jpg

采风,交流,即席赋

徐 驰

追梦敲韵的女郎——

自驾,载上闺蜜;

前呼后拥……

沉醉诗乡……

面对秋花一嫣然;

亲近稼穑举机拍!

似入乡愁兮,

恍然回到从前。

诗与歌命名的庭院,

凭才气闻名的村民;

比过陶渊明的闲适,

学着苏东坡的清唱!

只有唐诗宋词还不够,

新时代多有新农村韵味。

赶潮弄潮的女郎们……

贴近与平仄为伍的乡野村落!

朗诵旧章新句,

乐在耕与读的感悟里。

依依不舍诗乡似的故乡,

挥手作别晚霞明月诗和赋……

C:\Users\v\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zomrxghsp0cf52\FileStorage\Temp\e0b124592ec5db2a6cd90c578682e27.jpg

作者简介:徐驰,中国诗歌学会会员,中国乡土诗人学会会员,中国作家协会贵州分会会员,贵州省诗词学会和诗歌学会会员。1986年12月发表新诗处女作《致茅垭姑娘》始,先后在《人民文学》、《星星》、《山花》、《中国诗人》、《芒种》、《香稻诗报》、《贵州日报》、《长江诗报》、《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网》、《中国散文网》等报刊网络发表各类文艺作品1000余件。著有《寓言太阳山》、《打油诗选》、《立秋,立秋》、《白露之魅》等诗文集,其作品多次在省内外获奖。

C:\Users\v\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zomrxghsp0cf52\FileStorage\Temp\c1d6f3481082b06ac7fc770edbdecb0.jpg

怎一个“妮” 字了得

曾丁玲

遵义绥阳县诗歌学会办公室的外墙上,满壁的诗歌格外引人注目。抬头仰望,感觉头仰得有点小累。还好,老眼还不昏花,居然在仰头仰得脖子疼的时候,发现最顶端一首名为“雪飞中自摄”的小诗,作者徐驰。

徐驰也是绥阳的本地诗人,也是中国诗歌协会的会员。

诗风烈,中国诗乡诗钓月

(诗人徐驰)

那天,参加红花岗区作家协会组织的“魅力绥阳”采风活动时见到了徐驰。他背着个照相机,戴一顶棒球帽,俨然一摄影师的身份在采风现场摄影。我们是在绥阳县的“中国诗乡”文化广场打的照面。十多年前我们一起参加过忘了是哪里组织的一次采风活动,而且此后再无交往,但照面的那一瞬间,我们双方立即认出了对方,只是他张冠李戴地叫错了我的名字,而我却准确无误地叫出了“徐驰”二字。这倒不是我的记忆力有多好,实在是因他的名字跟当年那个写《歌德巴赫猜想》的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徐迟的名字同音,只是此徐驰的“驰”是“马、也”驰而已。

徐驰的那首《雪飞中自摄》一诗,排除为表现诗排的建筑美而采取的多行结构外,其诗也就四句。但就这短短的四句诗里,一个“妮”字就占了三句。我的目光也随即被诗中一连串的“妮”字所吸引。

“妮”字作为女性名字的专用词,写出来很美,看上去很美,称呼起来很美,听起来也很美。徐驰在前三句的句尾连续使用了三个“妮”字,这貌似亲昵的呼唤,却在不经意间给人营造了一种非常亲切非常温馨的意象。再加上“雪花飞上了你的秀发/笑涡荡漾在你的脸颊”二句以极强的画面感冲击着读者的视觉,最后以“我”忘不了怒放的“梅花”一句,完成了对“妮”的声声呼唤,从而一下子拉近了读者与“妮”的距离,也让这首小诗从内容到形式都有了一种新清脱俗的气息。

仰头望着墙上的《雪飞中自摄》,我忍不住用普通话诵读起来。一直认为我的谱通话水准还是不错的,可一读到那个“妮”字,就感到别别扭扭。

“妮”在普通话的书面语言中发阴平音,但在口语里,南方北方大多会把这个音读成阳平,且北方人还习惯在“妮”字的后边加上个“儿”字使之成为一个儿化音“妮儿”。儿化后的“妮儿”一发音,亲切感就上来了。但“妮”字在我们南方人的口语里实在很少用,所以诵读的时候把“妮”读成阴平,亦或儿化后再读成阳平,怎么读都感觉怪怪的。好在也不是什么朗诵会,不过临时发挥的自娱自乐罢了。这时,站在我身后的王国甫老师打趣地说,这个“妮儿”不能用你那个读音,要用我们河南话的读音才行。要不然你重新读一遍,读到“妮”字时,你不读让我来读。王老师是河南人,来遵义几十年了,那乡音,不知是改不了还是不想改,总之就是一口的河南话。反正我的朗诵原本也是取乐子,在愉快地接受了王老师的建议后,我开始了“雪花飞上了你的秀发”,王老师用他的河南话跟上:“妮儿”,我再读下一句:笑涡荡漾在你的脸颊,他即兴在“妮儿”的后边加了一个字:“妮儿啦”!我从他的声音里听出他想笑,我也想笑,但我愣是忍着没笑。我刚读完第三句:抖音和诗意演绎在眼前,此时身边此起彼落地响起了各种音调的“妮儿”。当我读完最后一句:我/ 忘不了天台山上一树一树/ 怒放的梅花/ 时,身边站着的孙光静主席打趣地问:这里怎么差个“妮儿”呢?我终于忍俊不住地差点笑岔了气,如蝴蝶效应般,身后的王老师和各位老师们也各自因一个“妮”字笑得不可开交。

一首诗歌因阅读的方式不同、地点不同、人群不同,带给人们的审美愉悦也不同。徐驰在一边把这段“表演”录成视频后发给我,我看一次笑一次。那么含蓄的一首诗,被我们自发地演绎成一段快乐无比的秀诗节目,诗歌的魅力真是太大了。从来不会写诗也不懂诗的我好像突然明白,绥阳为什么上自耄耋老人下至学龄儿童,人人喜欢读诗写诗,从绥阳遍地是诗歌村、诗歌社区、诗歌文化墙等说开去,一个良好的学习、发扬和传承诗歌文化的环境和氛围,与绥阳诗歌的繁荣景象是分不开的。在遍地是诗的环境和氛围里,人们更多是自然而然地参与,而不是外界强加的为了学诗而去学诗。

离开那面让我们产生阅读审美的诗歌文化墙,王国甫老师评价《雪飞中自摄》说:“妮儿”,是这首诗的灵魂!

文学理论里有句名言:1千个读者就有1千个哈姆雷特。

深以为然。

诗风烈,中国诗乡诗钓月

作者简介:曾丁玲,新闻专业毕业。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遵义市作家协会会员,遵义市红花岗区作家协会会员报告文学部副部长,遵义市爱国拥军促进会常务理事,已在各报刊杂志发表散文、报告文学百余篇。

C:\Users\v\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zomrxghsp0cf52\FileStorage\Temp\6022efad36d675d8775489eb21a0881.jpg

木楼老屋

曾立红

朝暮阴晴,晨昏风雨,满楼的故事

吱吱嘎嘎,如烟袅袅,或浓或淡

装饰着木楼老屋的岁月

阅读着传说中的浪漫

一群故事中的诗人

一群说故事的诗人

C:\Users\v\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zomrxghsp0cf52\FileStorage\Temp\3169410baaab09efff4539d2cf20541.jpg

曾立红

越来越喜欢下雨的时节,喜欢暗夜中淅淅沥沥雨滴的声音;喜欢雨中漫步时丝丝小雨轻抚脸庞的感觉;喜欢小巷那头被路灯拉长的雨中身影;喜欢凝望窗外磅礴大雨时期盼的惊喜;喜欢门外雨打芭蕉中由远而近的脚步声;喜欢雨雾中若有若无;如梦如幻的缕缕诗意;喜欢夜色中被雨淋湿的心情;喜欢雨幕里若隐若现舞蹈的袅袅香魂。

那天,到了中国诗乡,我的灵魂,才从雨露的包围圈中挣脱出来,我多么想晒晒、晒晒,那颗滚烫滚烫的,诗乡的太阳。

我从一滴水中走来,在江湖上寻找,寻找那位前世在西域走失的公主,今世不知她身在何方,至今仍无踪影……

C:\Users\v\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zomrxghsp0cf52\FileStorage\Temp\a45252a343aeb09b0f61b66e0a3fd8a.jpg

作者简介:曾立红,女,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红花岗区作家协会理事,红花岗区朗诵艺术家协会副主席。18岁作为遵义晚报通讯员开始在遵义晚报发表作品。作品主要以散文诗歌为主,散见于《贵州日报》《贵州经济日报》《贵州工商》《遵义晚报》《黔北作家》《遵义文艺》《红花岗文艺》等报刊。部分作品被收录在大型文学集《发现余庆》、《荷塘月色》、《那年花下月影》,《遵义大穿越·杭瑞高速》等。

C:\Users\v\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zomrxghsp0cf52\FileStorage\Temp\097a4d82c878fd8ef466d9619ac59c9.jpg

诗 乡 那 些 事 儿

唐仿萍

小雪刚过,我们来到魅力诗乡——绥阳。

绥阳,是中国辣椒之乡、中国金银花之乡、中国布谷鸟之乡,荣获中国最佳生态休闲旅游名县、中国最佳山水文化旅游名县等称号。

以诗人多、作品多、著作多闻名的绥阳县,于1993年被贵州省命名为诗乡。2008年,绥阳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诗乡。

灿灿的银杏从远方走近我们的视线,给天边画上一抹金黄,若隐若现的银杏果一颗颗地缀在枝头,悄然伫立在深秋的风里。

是的,这正是硕果累累的季节。

红色传承,魅力绥阳。那些被一季又一季的诗歌浸润的土地,永远有诗歌的芳香。

我们步入寻诗之旅。此行的第一站是黄鱼江柳湾沟张氏古民居——张毅诗歌家庭(柳湾诗社)。走进院落,我们被正房大门上遒劲有力的“清河世家”几个耀眼的金光大字所吸引,原来,这是中华民国贵州省省长周西成幕僚兼军需处处长王步苏先生书写。张毅诗歌家庭,由张安智为保护古建筑,于2012年从黄枧区区公所购得清代建筑并异地搬迁至柳湾沟按设计并改建而成,房屋整体改建设计由绥阳县地方专家方文秀率建筑团队承建。张毅被推选为柳湾诗社社长,以“学诗词、习文化、传家风”为理念积极在当地和周边发展会员,现诗社已发展县级会员29人,市级会员27人,省级会员24人,中华诗词学会会员5人。张毅身兼汇川区作协副主席、遵义市诗词楹联协会副会长等职,历年来佳作纷呈。

C:\Users\v\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zomrxghsp0cf52\FileStorage\Temp\8b5d0222fef351cc1bf28dde83013bb.jpg

我们又赶往张小洋诗书世家。绥阳县风华镇莲池文学社及张小洋家庭在传承文风家风的同时,积极参与“诗歌之家”的创建活动,建立了诗歌组织,开展了系列创建活动,取得了较好社会效果。

张小洋家庭(莲池文学社)位于绥阳县原金承乡莲池村(撤区并乡建镇时改名为风华镇连丰村)。自1983年开始创作以来,张小洋已在省内外报刊杂志公开发表小说、散文、电影、电视、戏剧、曲艺、诗歌作品近100万字,有作品获省市级奖。加入了中国曲艺家协会、中国电影文学学会、贵州省作家协会、贵州省电影家协会会。还担任遵义市曲艺家协会副秘书长、遵义市汇川区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红花岗区作协副主席。出版有散文集《我为书狂》、戏剧曲艺集《心中的彩虹》。

C:\Users\v\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zomrxghsp0cf52\FileStorage\Temp\b2219476c1af9b6912ef9711ddd7113.jpg

此行的第四站是黄明仲诗歌家庭。黄明仲建设家庭诗歌院落,诗歌文化墙,主要宣传全县国家级、省作协会员名录等。以一亩多地的老屋基建设诗歌广场,无偿提供给村民使用。以90米长的诗歌长廊,刻出全县42名诗人的诗歌作品进行展示。黄明仲的女儿黄怡涵(刘怡涵),自2020年创作诗歌、散文起,已在《贵州作家》《群文天地》《中国诗乡》发表诗歌70多首,2023年被批准为遵义市作家协会会员。黄明仲的儿子黄宇扬(刘桓煜)自2021年创作诗歌,在《贵州作家》《中国诗乡》发表诗歌作品近30首。并加入了绥阳县诗歌学会。黄明仲的妻子刘桂桃参加绥阳县首届诗歌春晚,以及绥阳县诗歌学会组织的多次演出。

之后,我们来到杜家堰坎。这里是著名作曲家杜兴成老家。1979年1月,杜兴成的成名作《战友之歌》在《解放军歌曲》杂志发表后,反响强烈,《战友之歌》成为新兵入伍的必唱之歌,曾获文化部、中国音协“全国第一届音乐作品奖”和总政首届“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等,歌曲流传甚远,影响较大。他先后为故事片《草地》《马贼的妻子》《彝海结盟》等作曲;为军教纪录影片《墨脱行》《东方巨响》等作曲;为电视剧《相会在疯人院》《状元老表》《家和是宝》等作曲;为大型电视片《中流砥柱》《共和国元帅》《彭德怀》《徐向前》《忠诚》等作曲,共计60余部。由他作曲的影片先后获得过“金鸡奖”、“华表奖”、“五个一工程奖”、“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等。

绥阳诗乡的人文事迹还有很多很多……

夜幕的降临,我们依依不舍的结束了魅力诗乡采风之旅。

作者简介:唐仿萍,女,汉族,1972年生。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遵义市红花岗区作家协会散文部副部长。1987年起,先后在《遵义晚报》《遵义日报》《贵阳晚报》《劳动时报》《西南作家》《遵义文艺》《黔北作家》等刊物发表文学作品百余篇。

C:\Users\v\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zomrxghsp0cf52\FileStorage\Temp\72bab61b49eb562e92744b0fd4d8e5d.jpg

诗 乡 震 撼

王国甫

五年前的戊戌年末,脱贫攻坚方兴未艾,地学旅游烽烟再起。一日,接到绥阳县温泉镇双河村汪国庆主任电话,邀请参加村里杀年猪吃刨锅汤、赛诗会。

彼时,省地矿局精准扶贫的地学旅游项目建设如火如荼,抽调的精兵强将正在绥阳县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景区内建设地学旅游文化村。踌躇于赛诗的胆怯与刨锅汤的诱惑,最终后者占据了上峰,嗫嚅受邀。

翌日,走进双河村可见,村委会大院成了诗歌的海洋。办公楼墙上、楼梯上、大院围墙上、石桌石凳上全是红底黄字的诗歌,阳光普照,把乡村映射得红红火火。

年猪杀的是脱贫攻坚中重新焕发生机的绥阳特产募阳黑猪,肉质细嫩、鲜香;赛诗会是自由式的,边吃刨锅汤边即兴创作,想发言了举个手,工作人员就会把话筒递上,有点像新闻招待会的模式。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同桌就餐的一位村干部接过话筒吟诵道:地学助力跃康路/旅游搭建志宏梯/文化脱贫风生起/致富前景一路明。

短短28个字,却暗含玄机。诗歌藏头点题地学旅游、文化致富,藏尾涵盖了应邀参加的贵州省地质学会旅游分会会长陈跃康、绥阳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处处长欧阳志宏、国家注册旅游规划师鲁明以及驾驶员代风生的名字。

鼓掌点赞、称颂玄妙之时,正在上菜的大嫂放下托盘,接过话筒,念叨一句这有啥,我也来一首:人间烹就色香味/天上闪烁日月星/山野歌谣风雅颂/吟诗作对赋比兴。

妙哉,不愧是诗乡大嫂,也是28个字。藏头点题天上人间、山野吟诗;藏尾涵盖了视觉、嗅觉、味觉“色香味”三俱全,《三字经》中“三光者,日月星”,古代三种音乐形式“风雅颂”,古代三种修辞手法“赋比兴”。

两个多小时间,肉吃完加一碗,酒喝干再斟满。酒助诗兴,诗借酒力,八十老翁、七旬老妪、意气奋发的中年汉子、戴着红领巾的少年你方唱罢我登场,100多首诗歌即兴而出,有韵律严谨的格律诗,有浑洒飞扬的现代诗,还有诙谐幽默的打油诗、四言八句,把季冬的严寒淹没在了赛诗的火热之中。

我们这些城市里来的所谓文化人,虽有跃跃欲试,但始终未敢举手任性,唯有细细聆听,为诗乡的诗歌普及和雅俗共赏震撼的份。

耳顺之后,我很少再用震撼之词了。癸卯孟冬,随红花岗区作协参加“魅力绥阳采风活动”到绥阳时,又被诗乡的魅力震撼了。

坐落于芙蓉江畔的张毅诗歌之家是柳湾诗社所在地,这里是诗歌的殿堂。古色古香的张氏黔北古民居四合院里,马蹄石镶钳的图案,古装式石院坝,鹿含灵芝的造型,荷花型石刻,寓意和和美美,为整座古民居增添了中国古老的文化元素。整个张氏古民居上下三层木楼,总计房间36间,建筑总面积1000余平方米。四合院内还配植了罗汉松、娑罗树等绿化植物,庭院内一片生机盎然,给人凭添了典雅古朴的中国传统风味。

张氏古民居吸引人之处在于许多名人留下的墨宝,蕴藏了整座古民居深厚的文化内涵。一首首名人诗词撰联,一幅幅名家书画,上万册古今书藏,琳琅满目,令人叹为观止,彰显着大气格局和文化底蕴。中华诗词学会常务副会长范诗银先生题书的“柳湾诗社”牌匾熠熠生辉。

张小洋诗书世家,是内外兼修、表里如一的“诗歌之家”。在这里,房前屋后院墙上、居室内诗歌荟萃,如一朵朵盛开的鲜花,吐露着芳香。

黄明仲是清代岁贡黄维香后裔,历任绥阳文化部门领导,现任绥阳县诗歌学会会长。他是中国作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中国诗歌学会、贵州省作家协会等文艺团体会员。50多年的诗歌创作,发表文学作品5000首(篇),连续10年在《人民日报》上发表诗歌,相继出版诗文集20部,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文学大奖。

黄明仲以自己的工资收入,建设家庭诗歌院落,诗歌文化墙,宣传全县国家级、省作协会员名录等。以一亩多地的老屋基建设诗歌广场,无偿提供村民使用。以90米长的诗歌长廊,刻出全县42名诗人的诗歌作品进行展示。

C:\Users\v\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zomrxghsp0cf52\FileStorage\Temp\1b1e8a4eb18df3f75b515f28084a901.jpg

黄明仲家是一个诗歌、文艺之家。妻子刘桂桃参加绥阳县首届诗歌春晚,以及绥阳县诗歌学会组织的活动中演出多次。女儿黄怡涵(11岁)自2020年创作诗歌、散文始,先后在《贵州作家》《群文天地》《中国诗乡》发表诗歌70多首,2023年被批准为遵义市作家协会会员。儿子黄宇扬(7岁)自2021年始创作诗歌,在《贵州作家》《中国诗乡》发表诗歌作品近30首,可谓是后继有人。

绥阳人红白喜事、庆祝丰收、孝敬老人、教育子女、调和矛盾、赞誉自然等等多以诗歌表达,抒怀。

绥阳的诗有荣登庙堂的高雅之作,也不乏洋溢着泥土芬芳人间烟火味的作品。

震撼之余,沉浸在诗歌的海洋,仿佛心灵深处沉睡的元素也被慢慢唤醒,胡诌几句,以表对诗乡的致敬。

抓一把诗歌洒天上,满世界的忍冬香,摘一朵花瓣做风帆,让心随上去远航。

留一片纯净给大地,醉天下的好风光,追一个梦想去未来,愿家渐变幸福长。

谱一曲华章表情怀,诗乡人的神采扬,听一首江上起山歌,浪花奔腾也飘香。

王国甫1

作者简介:王国甫,河南许昌人,贵州省地矿局106地质大队退休干部、中国自然资源作协重点作家、贵州省作协会员、贵州省电影家协会会员、贵州省纪实文学学会理事、遵义市红花岗区作家协会生态文学部部长、《杜鹃花》杂志副主编、《中国自然资源报》《中国矿业报》特约记者。先后在《山花》《贵州作家》等省部级以上主流媒体发表文学、新闻作品50多万字,获得省部级文学艺术奖项10多项。

穿 越 古 生 代

——绥阳县温泉镇旅游地学考察记

陈跃康

DJI_0079副本

位于绥阳县温泉镇的地学观音山

在丹桂飘香的季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悦乎!

2019年8月20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质旅游研究所所长、全国地学旅游联盟秘书长、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常务副会长许涛博士,中国地质博物馆首席地质摄影家、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秘书长赵洪山研究员,受陈安泽先生派遣,专程到绥阳县温泉镇考察、调研双河洞旅游地学文化村创建情况。

8月21日上午,在前往双河洞旅游地学文化村的途中,我们探讨了旅游地学与地学旅游的相互关系。许涛博士认为,旅游地学是理论与学科建设,经过了三十五年发展,取得了很大成就,产生了很大影响。但是,要将旅游地学的理论与学科成果转化成产业,就必须走地学旅游的实体之路,这也是为什么陈安泽先生要积极推动在中国旅游协会设立地学旅游分会的初衷。

自从2018年3月30日,中国第一个旅游地学文化村——月照旅游地学文化村,在贵州省六盘水市钟山区贵州省地矿局扶贫点创建以来,省内外前来参观、学习的单位络绎不绝。其中,借鉴、复制最成功的,是绥阳县温泉镇与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处共同创建的全国第一个国家地质公园“园中村”——温泉镇双河洞旅游地学文化村。

2018年12月12日,陈安泽先生亲自出席了授牌首游仪式,并担任双河洞旅游地学文化村名誉村长。

2019年以来,已有河北省、陕西省、四川省、中国地科院、《矿业报》社等外省国土、地矿、科研、媒体单位,对温泉镇双河洞旅游地学文化村进行了考察、调研,对贵州首创的旅游地学文化村与旅游地学特色小镇的脱贫攻坚与地学旅游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与高度评价,同时也提出了不少建设性意见与建议。

专家、学者们认为,旅游地学文化村与旅游地学特色小镇的开放性模式,突破了地质公园封闭性模式的制约,有利于带动和促进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的发展,同时,也为地学旅游产业发展探索了新路子。

当我们从省会城市贵阳出发,经过三个多小时车程,终于到达了遵义市绥阳县温泉镇,受到温泉镇人大委员会主任田季飞、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管理处处长欧阳志宏、贵州山水旅勘院副院长鲁明等热情接待。

午餐后,来不及休息,许涛博士与赵洪山秘书长便开始了对温泉旅游地学特色小镇地学旅游资源与地学研修线路的实地考察。

其实,这也是一次穿越古生代的地学旅游考察。

古生代,是地质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代,距今5.4-2.5亿年,分为下古生代与上古生代。下古生代包括寒武纪、奥陶纪、志留纪;上古生代包括泥盆纪、石炭纪、二叠纪。

古生代的地质演化活动丰富而复杂。在地壳运动上,发生了下古生代末期的加里冬运动和上古生代末期的海西运动;在生物进化中,既有古生代初期寒武纪的生物大爆发,也有古生代末期二叠纪的生物大灭绝;在矿产资源方面,古生代最重要的能源矿产,当属二叠纪的煤炭资源。从旅游地学或地学旅游的角度来看,古生代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谜一样的存在,在黔北地区尤其如此。

在创建温泉镇旅游地学文化特色小镇过程中,我们提出了一个“地学观音山”的地学旅游景观概念。

大家感到很新奇:怎样将地学旅游与佛教文化融为一体?到现场一看,经旅游地学专家解释,大家不由恍然大悟!

原来,出温泉镇南门不远,就是赤尾溪与芙蓉江的交汇处。两河交界,屹立一座无名之山。此山形同观音坐莲之态,这是山中常见之

景,本不足为道。

可神奇的是:这座观音山的左侧,是芙蓉江河谷,这条河谷是中生界三叠系地层与古生界二系地层的分界线,同时,有一条断层通过,因而形成“三线合一”(地层界线、断层线、河谷线)的独特地质遗迹景观,这也许就是二叠纪末期海西运动留下的形迹。

再看观音山的右侧,则是另一种重大地质奇观——上古生界二叠系栖霞组地层,直接覆盖在下古生界志留系韩家店组地层之上,中间缺失石炭系与泥盆系地层。这个沉积间断,在时间上长达1.2亿年左右,空间上缺失地层厚度约6000米。在理论上这一定是下古生代末期加里东运动(广西运动)的杰作。

如此超出人们想象力的时空缺失,在地表上却只是一条普通的沟和一道常见的坎。这种一步可以跨越一百万年时空的穿越感,是绝佳的地学科普与地质研学的独特资源和素材。

有诗为证:《地学观音山》

地学观音山,温泉古镇南;

形似观音像,绿水绕莲盘。

科学即慧眼,丰富地质涵;

创建特色镇;始有大发展。

左手玉净瓶,化作半壁岸;

岸合三条线,遗迹称奇观。

中生古生界,此处构造繁;

芙蓉峡谷深,河床可渡船。

右手杨柳枝,挥就一道坎;

二叠接志留,沉积大间断。

时空一亿二,脚下百步宽;

穷尽想象力,凡眼看不穿。

许涛博士与赵洪山秘书长观之、闻之,不由感叹道:地学观音山不仅是地学旅游与地学科普的典型景观与线路,更是地学旅游文化故事的活样板!

由此可以看出,“地学观音山”就是我们穿越绥阳县温泉镇古生代的地学旅游起点。

离开“地学观音山”,一行人来到温泉古镇。

温泉古镇之名,来源于当地原有自流温泉水,附近的人们都在这里洗浴、聚居,渐成乡镇。后来为扩大温泉水量而打井,虽然增加了温泉水量,却再也不能自流了,成为现在公司化经营的温泉镇汇善谷养生温泉洗浴中心。

温泉古镇的温泉,主要来源于寒武系白云岩地层,温泉中富含锶元素,水质很好,具有良好的康养作用。汇善谷矿泉水现已成为高端矿泉水产品,畅销全国。

在温泉镇边的赤尾溪对岸,高高地耸立着一座山,形同展翅欲飞的凤凰来沐浴温泉,当地老百姓原称为鸡公山。在温泉旅游地学特色小镇创建中,我们将之命名为“温泉凤凰”,凸显了地学旅游文化含蕴。

“温泉凤凰”山上的奥陶系宝塔组直角石化石十分丰富,当宝塔组马蹄灰岩与直角石化石组合在一起,图案非常美丽,仿佛织女织成的一匹匹锦缎,散落于路旁,于是就被命名为“锦缎坡”,是温泉旅游地学特色小镇重要的化石观赏点。

C:\Users\v\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zomrxghsp0cf52\FileStorage\Temp\bc46bbd5d1abf41d6effb015bd30881.jpg

告别“温泉凤凰”,溯赤尾溪而上,就看见一块巨大的石碑立在路旁,上面刻着“双河洞旅游地学文化村——公平村”一行大字。

这时,我们已来到了双河洞旅游地学文化村。这里是入村花园:草坪、树林、步道、小山坡、曲流河及村碑、诗歌化的地学旅游说明牌,构成一道即休闲,又含有地学知识的园地。

在村碑旁的地学科普说明牌上,用诗的形式介绍了双河洞旅游

地学文化村的资源特点,《双河洞风光》:

寒武发育双河洞,奥陶岩层叠峰丛;

十寨连珠万马归,九龙闻鼓千山动;

公馆桥上传美谈,赤尾溪旁鱼泉涌;

创意三条大峡谷,旅游地学立新功。

双河洞旅游地学文化村主要决策者与创建人、双河洞国家地质公

园管理处处长欧阳志宏介绍说,绥阳县是全国知名的诗歌之乡,出了廖公弦、李发模等全国著名诗人,农民诗人更是遍布乡野。因此,我们就要求,双河洞旅游地学文化村的创建,要体现诗歌元素。

许涛博士与赵洪山秘书长不由点头称是。

双河洞旅游地学文化村陈列室,设在温泉镇公平村,这是一栋有百年历史的木质结构四合院——王家大院。陈列室由科普序厅、地质室、农耕室、生物室、诗歌室、影视室及陈安泽名誉村长办公室组成。陈设简朴、内容丰富、古色古香,特色鲜明,深得参观者们的赞许。

从双河洞旅游地学文化村陈列室出来,穿过公平村曾经的盐茶古道老街,就来到人文历史积淀十分深厚、建筑风格十分独特的公馆桥。这既是公平村的骄傲,也是双河洞旅游地学文化村的地学文化亮点。

公馆桥,是架设在赤尾溪上的一座石拱桥,沟通绥阳县与正安县,是过去贵州到四川的重要驿站,距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

公馆桥的桥基、桥墩、桥身,都是用当地盛产的奥陶系宝塔组马蹄灰岩所建成,石质细腻、坚韧、沉稳。天然的石面马蹄状花纹,是良好的防滑构造,偶尔显现的直角石化石点缀其间,为古朴的石拱桥平添情趣。

围绕公馆桥的清官勤政故事、民间乡野传说,更是夜宿旅游客栈、品尝农家美食难以拒绝的好噱头。许涛博士与赵洪山秘书长此次匆匆而来,身不由已,不能在此住宿一夜,只能留下遗憾了。

双河洞旅游地学文化村,包括绥阳县温泉镇公平村与双河村两个行政村。过了公馆桥,路过慕阳客栈,我们就进入了双河村的地界了。又一块金黄色的马蹄灰岩石碑立在村头,上书“双河洞旅游地学文化村——双河村”一行大字。

双河村这一带,是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与旅游地学文化村的核心区。山里有:出水洞、石膏洞、地下大峡谷、溶洞博物馆、洞穴露营基地等岩溶洞穴;山外有:寒武大峡谷、奥陶大峡谷、白云大峡谷及银眉笔架山、麻花辫瀑布、九龙闻鼓、十寨连珠、千峰涌浪、万马归槽等地学旅游景观。

来到双河村,有一处被誉为双河洞旅游地学文化村风水眼的地方不能不去,即铜鼓寺遗址——阴阳两河交汇地、九龙闻鼓起舞处。

铜鼓寺遗址坐落于一个岩溶残丘之上,被当地称为铜鼓山。从寒武系大峡谷流出的地表水与从双河洞流出来的地下水,在铜鼓山下汇流而形成赤尾溪。

铜鼓山四周,山谷地层以寒武系白云岩为主,峰丛以奥陶系石灰岩为主。从地貌来看,沟壑纵横,群山环绕。铜鼓寺后倚金钟山,前瞻银眉岩,脚下阴阳两河交汇,景色雄峻,场面震撼;从空中俯视,则有如九条青龙,围绕铜鼓寺而聚会,风水奇特,故而命名“九龙闻鼓”。九龙闻鼓说明牌上有诗曰:

古寺遗址观景台,双河风水显异彩;

九龙闻鼓千山动,一道佛光照宝岩。

登上九龙闻鼓观景处,顿然眼界大开,神清气爽,心有所动。遗憾的是,这里土地已承包到户,恢复铜鼓寺难度较大,但若建一击鼓之亭,乃举手之劳也。

上山入洞,内外结合,是双河洞旅游地学文化村地学旅游的显著特点。经欧阳志宏“洞主”特许,我们有幸进入了中国规模最大(约10万平米)的洞穴博物馆——杉林洞。

进杉林洞洞穴博物馆,需先在附近的洞穴露营基地“预热”,适应洞穴感受,然后沿高大的洞博梯攀登进洞。

洞博梯,高60米,斜长近百米,共有十级观光台阶,八百步梯,游客拾级而上,步步登高,银眉笔架、千峰涌浪、万马归槽的景象尽收眼底,因而它既是一处基础设施,又是双河洞旅游地学文化村地学旅游最佳观景台之一。

爬完洞博梯,就到了洞穴博物馆洞口。守护这宝窟的,是一只巨大的石蟾。它蹲守在洞口的正中央,威严地注视着每一个进出的游客,似乎谁要想盗走洞中的宝物,那是绝不可能的。

杉林洞洞穴博物馆,主洞长1.8千米,有近十条支洞。这是一个无照明的天然洞穴,参观者一人一把充电式变光电筒,便是参观洞穴博物馆的主要器材,洞穴内自然天成、千姿百态的景观,全凭你手中的电光去寻找、去欣赏、去感悟。这种探险式、摸索式的观光方式令人好奇,充满了原始感和神秘感。

将杉林洞洞穴博物馆打造成中国最大的体验式、参与式、自主式的现代自然洞穴博物馆,是“洞主”欧阳志宏的最大梦想。他的这个梦想与许涛博士的地学旅游洞穴观不谋而合,于是,整个洞穴博物馆的考察过程,几乎就是他们共同探讨洞穴博物馆建设的过程。

两个多小时的洞穴博物馆体验,使大家累并刺激享受着。

至此,从芙蓉江边的二叠纪“地学观音山”,经志留纪沉积大间断,过“温泉凤凰”与奥陶大峡谷,登“九龙闻鼓”并观寒武大峡谷,最后进杉林洞博物馆,出白云岩双河洞,约十五公里的古生代地层时代,就已穿越完毕。

我们原计划当天晚上返回贵阳,但是,欧阳志宏处长告诉我说,下午,贵州省几位知名旅游地学专家也要来双河洞,希望我们留下。

我不觉心动起来,如果在双河客栈住一晚,北京、贵州的旅游地学专家共聚一堂,交流一些有关贵州地学旅游的意见,不正是许涛与赵洪山他们所期望的吗?

进入双河洞十二背后景区,只见十余辆旅游大巴一线排开,数以百计的中学生正在此地开展洞穴科普研学活动,这令许涛与赵洪山十分兴奋:没想到,这山沟沟里,竟然如此热烈地践行着国家《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

双河客栈之夜,定然要碰撞出贵州地学旅游的火花。

投资开发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洞穴景观的“十二背后”旅游开发有限公司为专家们准备了丰盛的晚宴,在大圆桌就座的嘉宾济济一堂。

双河洞是世界第一长白云岩溶洞,最新资料表明洞长已超400公里,是世界第三长溶洞。这里是一个产生梦想的地方,也是一个容易做梦的地方。

这天夜里,我住在双河客栈遥对九龙闻鼓的一处木楼野奢,果然做梦了:我梦见自己在一个手提袋里,得到了一枚金戒指与一块金牌。

第二天早餐时,我向大家说了这个神奇的梦。

许涛博士释梦说:这暗示着名利双收!颇为有理。这名,应该是全国首个地学旅游文旅产业示范园之名,这利,也应当是全国首个地学旅游文旅产业示范园之利。

冥冥之中,似有神灵相助。联系昨天的考察和晚宴畅谈的情景,自己竟然成七言古风诗一首:《夜宿双河客栈》。

温泉古镇遗迹富,地学观音专家睹;

三线合一称奇观,时空间断叹绝无。

双河村碑高高耸,陈列馆前久踌躇;

公馆桥边思先贤,再与洞主登铜鼓。

九龙相会吐龙涎,温泉凤凰喜沐浴;

迈上杉林洞博梯,惊见银眉横空出。

一只手电探秘宫,自由自在赏博物;

十二背后聚群英,北京贵州想一处。

举杯祝酒侃侃谈,地学产业绘宏图;

双河客栈枕美梦,金戒金牌探囊物。

惊醒犹闻晨鸟啼,说与众人析缘故;

道是名利两丰收,旅游地学展前途。

在绥阳县温泉古镇、在双河洞旅游地学文化村与十二背后景区,可以揭秘和穿越古生代的神奇时空。

你信与不信,贵州地学旅游的实践与梦想,就在这里!

9c7ea66743f86144223a99236a46cee

造型优美的公馆桥

作者简介:陈跃康,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自然资源作协全国委员,贵州省散文学会副会长,贵州省科普创作协会副会长,《杜鹃花》第五任主编,中国旅游地学与地质公园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旅游协会地学旅游分会副秘书长,贵州省地质学会旅游地质分会会长。

顺 口 溜

孙 光 静

C:\Users\v\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zomrxghsp0cf52\FileStorage\Temp\3ee15302c19d71f03ed0e463512cf74.jpg

走到绥阳凤凰村

一只雄鸡高声吼

喔喔喔!写诗喽!

叫得脸红脖子粗

听得惊心又动魄

一只母鸡随口唱

不多、不多,真不多

我的诗歌像花朵

开满村寨开满坡

千首万首汇成河

作者简介:作者系遵义市红花岗区作家协会主席。

C:\Users\v\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zomrxghsp0cf52\FileStorage\Temp\ba0b2791a08d8cdac51e957b9c1e2f4.jpg

一篇没有标题的作文

罗泰来

C:\Users\v\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zomrxghsp0cf52\FileStorage\Temp\8240cd0ec6c0a17c6b174094f7a97a5.jpg

C:\Users\v\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zomrxghsp0cf52\FileStorage\Temp\a10b7a7b5cf5686dae8a7a2a2e5fd29.jpg

C:\Users\v\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zomrxghsp0cf52\FileStorage\Temp\cace2766c24ce3ff6804726df5c2cc1.jpg

C:\Users\v\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zomrxghsp0cf52\FileStorage\Temp\d6ec0eafacb16f4bdcfbd7132c7fe81.jpg

今天,袁老师给我们拿来了一个柚子。柚子皮是黄绿色的,上面带着黑色斑点。

我们摸了摸柚子皮,发现从远处看柚子皮看上去好像很光滑,摸上去很粗糙。

我们又闻了闻柚子皮,闻上去有一股清香的味道,还有一点点酸味。

剥开皮,里面红白相间,红色的果肉显得格外显眼。

吃上去味道酸酸甜甜的,可口极了!

C:\Users\v\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zomrxghsp0cf52\FileStorage\Temp\3472c086fbd22f9cb036b717feaab16.jpg

作者简介:罗泰来,9岁,红花岗区作家协会青少年作家连会员。

C:\Users\v\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zomrxghsp0cf52\FileStorage\Temp\839812f418cd7362daa11619a4f2d37.jpg

罗 泰 源

C:\Users\v\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zomrxghsp0cf52\FileStorage\Temp\88f3df729db0fb393117680ed518b5c.jpg

作者简介:罗泰源,7岁

红花岗区作家协会青少年作家连会员

C:\Users\v\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zomrxghsp0cf52\FileStorage\Temp\ac1e5164f10a141ec5114712a25360c.jpg

鍾永玖老师点评:

这篇作文没有题目。但看得出,是老师拿来一个柚子,要求学生对其叙述描写,完成一篇作文,看怎样才能写得既具体形象,又全面深透。小作者很聪明,通过眼观,手摸,鼻嗅,口尝,由远及近,由色到形,由外到内,由象到质,层层剥笋,渐次递进,如实记录,并将分别得出的香酸甜味,综合成一个可口的结论,就完成了全文的写作。作者思路清晰,文字简洁,用词准确,主题鲜明。一个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写得如此顺畅,可喜可赞。望继续努力!

C:\Users\v\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zomrxghsp0cf52\FileStorage\Temp\0a49d73b0d01758431e4e35eb72db60.jpg

点评老师简介:鍾永玖,男,Ⅰ940年出生于尚嵇水家湾。解放前在国民学校发蒙读书一年,读私垫一年。解放后从小学读到大学毕业,分配到遵义城教书,从中师教到大学。后来改行当编辑,编巜遵义师专报》,编巜遵义教育》。最后在遵义市教育局退休。热爱读书,喜欢写作,现已出版二十多本书。中国写作学会会员,贵州省写作学会会员,现任《遵义历史文化》副主编,遵义市红花岗区作家协会特聘文艺评论家。

C:\Users\v\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zomrxghsp0cf52\FileStorage\Temp\1f50da43f1b00112828acd292d0d560.jpg

种子

曾立红

掬一捧诗的种子

在初冬的微风里挥撒

贪婪地汲取着泥土的营养

当第一缕春日的阳光温暖了大地

细雨微风中

漫山遍野极致的浪漫破土而出

每一次的呼吸都是诗的芬芳

C:\Users\v\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zomrxghsp0cf52\FileStorage\Temp\7d80bd17d79ed70199a9e591257e139.jpg

(杨成选 画)

诗乡书香飘四方

肖莉

在这个充满诗意的冬季,遵义绥阳县诗歌学会与遵义红花岗区作家协会,在被誉为“中国诗乡”的绥阳,启动了“魅力绥阳”文化交流采风活动。

C:\Users\v\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zomrxghsp0cf52\FileStorage\Temp\fa38b501d3ef67592b98db15e8e21b7.png

(程晓峰书)

诗 书 传 家

“诗书传家”,是张毅诗歌之家、中华诗词之家——张氏古民居堂屋“香火龛”专用对联的横批。据张毅老师介绍,是他父亲所书,意为通过传承诗书文化和勤奋读书,能够使家族的文化传承延续。

张毅老师,身兼汇川区作协副主席、遵义市诗词楹联协会副会长、红花岗区作家协会顾问团(顾问)等职,历年来佳作纷呈,令人敬佩。

到达张氏古民居时,朴实敦厚的张毅老师站在大门口,为我们介绍“中华诗词之家”“诗歌之家”的来历及授牌时间。

走上几步石梯坎,进入院内,张毅老师又一一为我们介绍“中华诗词创作基地”、“绥阳县诗歌创作基地”、“柳湾诗社”。

站在院落,四合院式的房屋惊艳了我,还有正房大门二楼走廊栏杆悬挂的遒劲有力的“清河世家”横式匾牌,金光闪闪。房屋整体全木结构,二楼一底,有正房五间,两边厢房各两间。此古民居,形成了典型的中国风格建筑走马转角楼。整个张氏古民居上下三层木楼,总计房间三十六间。

三十六间房内,包括堂屋,满满的都是诗词字画、墨宝、活动剪影。收藏了各种年代的书籍,比如《诗刊》《诗经试译》《中国妇女》以及“遵义市诗联作品”“贵州省诗联作品”等,琳琅满目。《诗刊》时间远至1958年,《中国妇女》时间远至1966年。

很多书籍已经泛黄,显得古色古香,极为珍贵。

张毅老师指着一大摞收藏的《中国诗乡》郑重地说,黄明仲老师为自筹资金创办《中国诗乡》时,把自己摔骨折了。

黄明仲老师听后,拿过一本《画册》,笑容可掬地为我们讲述他编《画册》、编《中国诗乡》的经历。

秉持着勤俭持家、忠孝传家的家风,张毅老师的家庭传承着“清河世家”的优良传统,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诗书传家”的理念,成为许多人心目中的楷模。

作为柳湾诗社社长,以“学诗词、习文化、传家风”为宗旨,组织乡村文化社团,积极在当地和周边发展会员。现有县级会员、市级会员,省级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近百人,把柳湾诗社打造成了绥阳县的优秀诗社。

C:\Users\v\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zomrxghsp0cf52\FileStorage\Temp\1102553408567292361a76bca03f408.jpg

(杨通海 书)

诗 书 世 家

张小洋出身诗书世家。他家位于绥阳县风华镇连丰村(原金承乡莲池村)。

迄今,张小洋老师在报刊杂志公开发表小说、散文、电影、电视、戏剧、曲艺、诗歌作品近100万字。

2017年3月,我向《海龙囤文艺》邮箱投了一首《献给女人的微诗》。张老师是编辑部主任,收到稿子立即电话告知我,说这诗适合三八特刊,3月7日刊发。我激动不已。就这样,我与张老师算已相识。但直至今日,来到他的诗歌之家,才与他第一次见面。

走进院内,映入我们眼帘的是围院墙上的绥阳籍中国作家协会、省作家协会、中华诗词学会会员名单、金字莲池全景,莲池诗社会员作品以及一些重要活动的剪影等。尤其是围墙内壁上书写的“赏中华诗词 寻文化基因 品生活之美”,格外引人注目。

来到楼房门口,张老师指着门上的匾牌,脸上洋溢着自豪感,大声为我们介绍:“这是已被授牌的中华诗词之家、莲池诗歌创作基地、莲池阅读与写作研学基地。”

顺着匾牌,进入堂屋。张老师贤惠的妻子在桌上摆放了一个红色的大本子,我们每个人都在上面签了名字,以便作为拜访过“诗书世家”的纪念。

环顾堂屋内墙壁上的字画后,我的目光停留在“香火龛”对联的横批“祖德流芳”上。这句横批是对祖宗高尚德行的崇敬,意为祖上的道德品行和恩惠,会永远流传下去。

接着,张老师赠给我们他创作的散文集《我为书狂》。大家喜悦地翻看着,并纷纷请张老师签名。

张老师忙于签名时,他弟弟张小江老师带我们参观楼下楼上的房间。整整三层楼的房间,堆满了几代人的藏书、字画。1949年10月1日的《人民日报》,他们家竟然都收藏得好好的。

2016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遵义电视台《直播遵义》栏目,专门对他们家作了介绍。为此,张老师获得了名人们挥毫题写的墨宝“诗书世家”“耕读传家”“书香之家”的匾牌。

张小洋老师说,他们的高祖父张金绪是一个懂风水、有道德的人,也是一个私塾先生。平日里村民亲友凡有红白喜事,都请他执笔代写对联、祭文等,大家都很尊敬他。他的治家理念是“耕读为本,诚信做人”。“有田不种仓廪虚,有书不读子孙愚”,再困难也要让孩子读书。

曾祖父张怀清继承了父亲的教导,热爱学习,但却过世得早。曾祖母张德全虽是农村妇女,目不识丁,但在家庭影响下,重视文化,尊重读书人,再艰苦,都要送他们的祖父张树春上私塾读新学。父亲张炳旭是一名教师,曾获“贵州省先进教育工作者”的荣誉称号。他创作的诗、词、曲、联、赋共有一千多首,并出了两本诗集《晚霞枫叶情况》和《竹林闲吟》。

C:\Users\v\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zomrxghsp0cf52\FileStorage\Temp\360ace153deb16a88e754e9c5ac0512.jpg

受家庭良好文化氛围的熏陶,张小洋老师从小就喜欢书籍和收藏,同时也养成了爱看书和写作的习惯。

张老师的家庭(莲池文学社)积极开展各项活动,以读书、写作的形式引领村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他们有信心把莲池文学社及家庭打造成内外兼修、表里如一的“诗歌之家”。

“耕读曾是祖上训,忠厚做人份内行。”多么铿锵有力。

黄 家 院 子

黄家院子,是黄明仲老师的诗歌之家,也称诗歌村院落。有专门的诗歌创作室、诗歌文化长廊、法治诗歌墙等。位于绥阳县郑场镇凤凰村黄家坝。

对于黄老师,从走进诗乡到辞别诗乡,他给我最深的印象是全程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尽管我在他笑容里看到了几多坎坷、心酸。但作为一位文化“领头羊”及文化奉献者,他是幸福的。

走进黄家坝诗歌文化长廊,黄老师介绍,修建此“诗歌文化长廊”,花了他自己的工资10万元。长廊上用大理石刻上全县四十几名诗人的诗。曾丁玲老师选了一首黄老师的诗,朗读得声情并茂。

漫步到庭院,大家向院门上的匾牌“黄家院子”望去,实木匾牌上的四个大字是著名作曲家杜兴成题。

据介绍,黄明仲老师是清代岁贡黄维香(黄廷偦)之后裔,黄道隆之孙,黄德权之子。历任清源乡文化站长、郑场镇文广站站长、绥阳县报社负责人、县报社副总编、县外宣中心副主任、遵义日报绥阳记者站站长、绥阳县文联副主席,现任绥阳县诗歌学会会长。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72年开始诗歌创作,至今已在全国多家刊物发表作品5000多首(篇),诗歌作品收入全国多家集子等并出版诗集20部。其中《万花谱》一、二、三部诗集1300首诗、1300种花。获县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和全省文化先进工作者、全市先进文艺工作者等等。

2002年,黄明仲老师在《绥阳报》上首次打出“中国诗乡”名号。

2004年,自筹资金创办全省第一本民间大型诗刊《中国诗乡》,在全国产生了影响。

2005年,他为筹资办《中国诗乡》摔成骨折,拄双拐半年。但他在养伤的过程中仍然坚持办《中国诗乡》,确保了《中国诗乡》办刊20年没有中断,且实现零失误。

2007年,黄明仲老师为城南小学编辑诗歌进校园《诗歌读本》校本教材,是遵义市第一本诗歌进校园的教材。

2016年,首次策划创新读诗会活动,成为绥阳县文艺界的品牌活动。

他坚持不懈甘当人梯的精神,为作者改稿、讲座,数十年如一日,为全县培养数以百计的文艺人才。

他还为家乡乡村振兴作了较大的奉献:将一亩多老屋宅基地无偿捐献给双虹村民组做诗歌文化广场,并在广场上建诗歌墙,将全县60余名诗人的诗歌作品上墙,建成了“田间诗歌博物馆”;并向上级政府争取了资金,为黄家坝一公里多路程安装了50盏太阳能路灯;组织县诗歌学会在凤凰村举办“凤凰村群众读诗会”;组织县诗歌学会会员在双虹村民组开展“田间读诗会”;退休后为黄家坝向上争取安装沈家堡通信机站;组织县诗歌学会与黄家坝的本地作者一起,开展“双虹群众田间读诗会”;自掏腰包3500元,将凤凰村诗歌爱好者的作品编印成册,对外大力宣传凤凰诗歌村的诗歌发展情况,受到贵州电视台、贵州日报、遵义电视台、县电视台、贵州广播电视台的多次宣传。

走进院内,黄老师指着文化墙上的“中国诗乡”说:“2004年创办《中国诗乡》,那时,我们一分钱都没有,全靠各个单位的赞助、支持,包括张毅老师和大家给我筹钱……”他笑容满面。

顺着诗歌文化墙,我们看到了黄老师从年轻时候就开始写的诗、在各大报刊发表过的诗。也有他女儿黄怡涵(刘怡涵)的作品。现在才13岁的黄怡涵,已发表诗歌70多首。还有他儿子黄宇扬(刘桓煜)也发表诗歌作品近30首。他的妻子刘桂桃参加绥阳县首届诗歌春晚,以及绥阳县诗歌学会组织的活动中演出多次的剪影。

然后,大家坐在院坝中,首先由黄老师对绥阳县诗歌发展作简单概述:绥阳是遐迩闻名的中国诗乡,历史底蕴深厚,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东汉尹珍在旺草教学达15年,诗乡文化传承至今已有2000年。隋大业七年(611年)建绥阳县至今建县近1500年……绥阳县以诗歌为龙头,人才辈出,文艺作品在全国30多个省、市、区,及多国报刊上发表。其中李发模老师的长篇叙事诗《呼声》被前苏联作家叶甫图申科誉为“中国新诗的里程碑”,杜兴成老师的《战友之歌》成为新兵入伍的必唱之歌。

黄明仲老师从2005年至2017年,年年有诗歌在《人民日报》发表。绥阳县的作家、诗人,已出版文艺著作累计四百多部,被誉为即“诗人多、作品多、著作多”的三多现象。

绥阳,有红军长征留下的足迹,贺龙元帅驻军时的赞许,毛泽东主席的亲笔题词表彰。

随后,孙光静主席简单发言:“一踏进绥阳这块风水宝地,我的第一感受是,这里的风,仿佛都有诗歌的味道;邬宇群老师献上她的书法“诗乡雅韵”;赵家镛老师朗读了他为诗歌之家分别写的三首诗……黄家院子,顿时掌声热烈。

走出黄家院子,我频频回头。我看到了凤凰村翡翠的山水,灵动的音符,有七岁幼童到耋耄老人、农妇村夫到专职文人,都在绽放美丽的诗歌。

是的,诗歌浸润的土地,永远有诗歌的最美芳香。而故事感人的黄家院子,芳香更浓。

辞别诗乡,顿然想起,1993年,我到北京参加“散文诗笔会”时,拜访了93岁的艾青诗人。他坐在轮椅上,在琳琅满目的书屋里,用一支软笔,颤抖着手给我们签名。我突然想起他的诗: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今天,在诗歌之家,我看到了红色传承,感受到了乡村振兴给人们带来的幸福生活。

我看到了诗歌里的阳光,给人以温暖。

我仿佛觉得诗书里的墨香,已经飘向四方。

作者简介:肖莉,女,遵义市作协会员、遵义市红花岗区作协会乡村振兴专题部部长、中国散文诗学会会员、贵州省散文诗学会会员,先后在一些纸刊及网刊发过小小说、短篇小说、诗、散文诗等,有作品获奖及编入书籍出版。

C:\Users\v\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zomrxghsp0cf52\FileStorage\Temp\d4b2727cb117888270ebfcc5ac146e6.jpg

故乡之恋

刘腾念

C:\Users\v\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zomrxghsp0cf52\FileStorage\Temp\0c8ba7511c2e0e6bdf7c1062e03f5a9.jpg

在那遥远的天空下,

一群牛儿和一群娃。

打打闹闹,嘻嘻哈哈,

谁家的牛儿偷吃了庄稼。

参天的柏楿树下,

石头是那样的光滑。

天然的滑梯,

陪伴了我最美的年华。

泥巴地上,画一个圆,

废纸折成三角板,

把几何课当成游戏,

这是教育的现代化。

踼坎儿和掷子儿的游戏,

就在我快乐的老家。

长大后,我们便在田地里帮忙,

举起肩上的扁担还有手中的锄头。

C:\Users\v\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zomrxghsp0cf52\FileStorage\Temp\524b15240512b424ac5ed15f19be994.jpg

我感到压力山大,

下定决心要读书走天涯,

没想到这是我错误的代价。

外面的世界尔虞我诈,

纷繁复杂,

故乡才是人世间最美的神话。

C:\Users\v\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zomrxghsp0cf52\FileStorage\Temp\c3f8300276dbc3eb1735c674e706958.jpg

在那鲜花盛开的地方,

那就是我的家

我童年的梦想从那里生根发芽,

件件乡愁成了我现在的牵挂。

历尽沧桑的我才晓故乡的伟大,

疲惫不堪的我好想把一切放下,

回故乡享受余下不多的时光。

在那遥远的天空下,

在那鲜花盛开的地方,

清风作曲,

鸟儿当歌,

啊!我的故乡绥阳,

是大自然最美的新娘。

C:\Users\v\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zomrxghsp0cf52\FileStorage\Temp\b8e0cde5a733073d18f41df1d42dd5f.jpg

作者简介:刘腾念,男,1981年11月出生于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笔名稻香村里人,大学本科学历,文学学士,中华诗词学会会员,遵义红花岗区第三届作家协会编辑部部长。

大雪有寄

李奇明

雪润苍山生劲草,冰封大地舞琼枝。

来年柳翠莺飞岸,再写春风万首诗。

C:\Users\v\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zomrxghsp0cf52\FileStorage\Temp\42c7424d027662712fd41f0fbc0af88.jpg

作者简介:李奇明,红花岗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

校对:杨永松

审核:孙光静

编辑:刘腾念

发布:邹季芳(宣传部部长)

摄影:赖振华、吴朝忠、徐驰

C:\Users\v\Documents\WeChat Files\wxid_zomrxghsp0cf52\FileStorage\Temp\d0bc7cd63f2d1f050d0d142a68a5601.jpg

“启动会”掠影

微信图片_20231213140707.jpg

微信图片_20231213140713.jpg

微信图片_20231213140716.jpg

微信图片_20231213140719.jpg

微信图片_20231213140723.jpg

微信图片_20231213140730.jpg

微信图片_20231213140735.jpg

微信图片_20231213140739.jpg

微信图片_20231213140743.jpg

微信图片_20231213140753.jpg

微信图片_20231213140755.jpg

微信图片_20231213140757.jpg

微信图片_20231213140759.jpg

微信图片_20231213140801.jpg

微信图片_20231213140803.jpg

微信图片_20231213140805.jpg

微信图片_20231213140807.jpg

微信图片_20231213140809.jpg

微信图片_20231213140811.jpg

微信图片_20231213140813.jpg

微信图片_20231213140815.jpg

摄影:吴朝忠、徐青勇、吴海兰、尹晨光

(图文/黄明仲)

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本站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https://whys.jafeney.com/9227.html

(1)
打赏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上一篇 2023年12月16日 下午12:36
下一篇 2023年12月19日 下午1:24

相关推荐